中国农业科学院第八届学术委员会 第二次全体会议工作报告
中国农业科学院第八届学术委员会
第二次全体会议工作报告
主任委员 唐华俊
2017年5月10日
尊敬的各位委员、同志们:
大家早上好!
首先,我代表中国农业科学院对各位委员在百忙之中前来参加八届二次学术委员会表示感谢!现在正是忙的时候,大家能抽出时间来参加今天的会议,我感到非常感动、也非常高兴。这次会议议程比较多,主要还是想回顾一下去年八届学术委员会组建一年来所做的主要工作,与大家一起研究分析当前国际科技发展态势特别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农业科技提出的要求,还有几件具体事项。比如,中国农科院的学科体系,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怎么进一步优化。同时,我们准备在“十三五”遴选一批卓越团队和技术中心,有什么样的遴选方案。还有,这几年在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工程支持下,我们做了大量的科技工作,但是,对于当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的重大科技需求,我们还存在很大的距离,农业部党组也对我院提出要求,能不能在现有基础上,梳理一批重大选题,加强联合攻关,以突破性的成果解决当前农业面临的重大科技问题。另外,中国农科院科技成果奖一年一度的评审也很重要。所以,本次会议时间安排两天时间,事也不少,特别感谢各位委员百忙之中要花两天时间参会。
借此机会,有几点想法,向各位委员作一个简单的汇报。
第一、中国农科院的学术委员会地位重要、作用特殊、成效突出
今年是中国农业科学院建院60周年。60年来,农科院广大科技人员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根据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重大需求,潜心研究,勇攀高峰,取得了6131项科技成果,其中国家科技奖励成果310项,在探索科技前沿、突破核心技术、支撑粮食安全、引领绿色发展、守护产业安全、服务农民增收、保障“舌尖”安全、助力产业升级、推动区域发展等方面做出了突出成绩和贡献,大幅度提高了我国农业科技水平,引领了全国农业科技的持续发展,在一些优势领域保持了我国的领先地位。前两年,我到美国费城SCI的总部访问,他们专门把中国农科院建院以来发表的文章及专利等做了一个梳理分析。我们在全球具有重要影响地位的有两个学科,一个是作物学科,一个是动物疫病防控,在座的很多是专家。资环等其他领域也还不错,但与世界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1957年3月1日,中国农科院成立伊始就组建了学术委员会,按照《1956~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和《1956~1967年全国科学技术远景发展规划》,提出和开展了一批重点研究项目。60年来,中国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作为我院最高学术咨询机构,从讨论确立全院重点研究任务、开展重大问题调研,到审议全院发展规划、谋划学科平台布局、加强学术交流,再到超前部署重大科研选题、组织全国科研协作等方面,都发挥了指导、建议、评议和咨询作用。
60年来,我院学术委员会制度不断完善,逐渐形成了5年按期换届、年度工作会议、专题学术会议、重大事项研讨、院所两级联动的工作机制,并探索实行了学部制,将相对靠近的学科、学科集群放在一起,更便于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更有利于跨学科研究的开展。院外委员比例不断提高,逐步形成了学科覆盖广、专业门类全、交叉融合强、专家水平高的委员队伍。
去年,我们成立了第八届学术委员会,在委员组成和结构上做了较大调整,院外委员首次突破1/3,占总人数的44%。新一届学术委员会凝聚了我国农业科技界的精英,是我国农业科技事业发展的智囊和高参,各位不仅学术水平、科研能力一流,而且治学严谨、为人师表,具有很强的战略思维能力和长远眼光。在中国农科院的发展道路上,有各位委员的关心关注,倾注了大量心血,我们深感荣幸。
一年来,新一届学术委员会积极组织各位委员参与我院重大项目和规划论证、人才引进和专技岗位评审、重点实验室和学科群建设评估、重大问题调研等活动,通过咨询评议、战略研讨、学术交流等多种形式,为中国农科院科技创新和学科发展把脉问诊,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发展规划审议方面,为更好实施《“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紧密对接国家部门科技规划,中国农科院组织编制了《“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实施方案》,在去年院第八届学术委员会会议上进行了充分讨论,充分吸收了各位委员的意见建议。明确提出建设一批世界一流现代农业科研院所和农业科学(技术)中心、培育一大批卓越团队,并配套实施相关的政策措施。年初中国农科院发布了《跨越2030农业科技发展战略》,这些都凝聚了各位委员的心血。
在重大问题调研方面,去年我们组织有关委员,经过调研、讨论和论证,从基础研究、前沿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核心技术、区域综合解决方案、基础性长期性科技工作等方面储备选题224项,为凝练“十三五”重大项目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向农业部推荐颠覆性和重大前沿技术l5项,写入“十三五”农业科技发展规划。向科技部推荐“农业防火墙”等国际大科学计划3项,相关内容列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战略性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指南。针对东北粮仓、华北黄淮麦区、西北农牧区、西南山区和长江流域稻区等主要区域农业重大问题进行梳理与科技任务凝练,并形成《区域农业绿色增效技术系统协同创新》专项,建议书和实施方案已通过农业部报科技部,争取尽快立项,加强区域重大问题的研究。
在推进创新工程实施方面,我院的创新工程从咨询论证到试点实施、再到试点期评估,现在已进入全面推进期。每一个环节、每一项改革都凝聚了各位委员的辛勤汗水和聪明才智。各位委员积极参与创新工程实施方案论证、学科体系评估、协同创新任务凝练等,贡献了许多真知灼见,推动了创新工程的平稳实施和做大做强。在试点期,我们建立了竞争流动的用人机制,创造了稳定支持科研团队的研究组织模式,聚焦国家需求和国际前沿,凝练提出一批重大命题,组织全院乃至国内相关科研力量开展协同攻关,进一步强化了农业科研国家队的引领作用,推动了重点领域的协同与联合。
在推动国家创新联盟建设方面,根据“三个一”目标定位,我们充分依托各位委员的独特优势,广泛调研、深入论证,充分听取大家的意见建议,加强任务引领,创新支持方式,强化资源共享,推动联盟工作走上正轨,现已形成以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为核心,专业性、区域性、产业性联盟为支撑的联盟体系。去年,我们推动建立了3个专业联盟、5个产业联盟,协助科教司完成37个科企联盟布局。先后指导成立了京津冀、西北五省、东北四省区、湘鄂赣等区域联盟和江苏、湖北、江西、山东等省级联盟,组织联盟实施国家、区域性和省级各类协同创新项目近200项,探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协同创新模式。农业科技创新联盟作为机制创新的一个成功探索,已在全国上下形成广泛共识,在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支撑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大作用日益显现。
当然,很多委员专家也有建议,现在联盟遍地开花、太多,怎么能够规范,更好发挥作用,我们还要进一步研究。联盟是一个新生事物,从无到有,然后再进一步规范,有一个过程。从中央领导到农业部领导都认为,我国农业科技无论力量、资源都还比较分散,没有真正地形成合力,希望在不动体制的情况下,通过机制创新,通过联盟方式,来推动全国农业科技资源的共享,形成“一盘棋”的格局。在农业部的推动下,我们连续几年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国农业工作会议期间,召开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工作会议,韩部长亲自出席推动这项工作。目前,这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希望各位委员提出意见建议,我们进一步加强和规范联盟工作。
在各位委员的大力支持和努力下,中国农科院2016年各项工作取得了很好的进展和发展。
一是科研立项开局良好。去年全院共新增主持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868项,合同总经费34.7亿元。主持“化肥农药减施”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0个专项32个项目,总经费17亿元,在涉农院所中处于较高水平。在中央财政科技计划改革中,重点研发计划是一个大的专项,去年启动的项目比较多,农科院在整个改革中的形势不错。2017年又申报了42项,目前有26个接到通知编制项目预算,还有2-3个也有希望,今年在重点研发计划立项上不会比去年差。在基金方面,去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21项、经费1.6亿元。今年申报了1200多项,希望在个人兴趣探索方面也有一些布局和突破。另外,棉花种质创新和高产分子育种团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资助。2016年基本科研业务费总经费2.28亿元,相对可以由院所自主支配,对研究布局起到很好的作用。新增多双边国际合作项目66项,项目经费6000多万元。
二是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全年共发表科技论文4722篇,其中SCI/EI收录2158篇,收录比例提高5%,在《自然•遗传》等顶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3篇。授权专利1408项,审定新品种130个,获得新兽药、农药、肥料登记证11项。基础研究方面,在芥菜基因组结构和起源解析,白菜、甘蓝和油菜的重要性状调控基因挖掘,水稻-稻瘟菌互作过程新机制研究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重大成果方面,全院7项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其中作科所“小麦种质资源与遗传改良创新团队”获得农业领域第一个国家创新团队奖。14项成果获农牧渔业丰收奖,8项专利获得中国专利优秀奖,43项成果获省级科技奖励。宏观战略研究方面,提交的多篇战略研究报告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要批示,对扩大农科院的影响、发挥国立科研机构的作用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是科技推广工作取得新成效。组织9个产业的绿色增产增效技术集成模式研究与示范工作,围绕水稻、玉米和奶牛等主要农产品进行全产业链的技术集成,在一些地方集中进行推广应用,效果很好。已集成140项先进适用技术,构建29套综合技术生产模式,取得良好的增产增效和绿色生态效果,种植业7种作物平均增产29.6%、节水30%、节肥26%、节省农药23%,平均每亩增效538元,养殖业每头奶牛增效1100元。
四是平台建设运行有序推进。积极响应“一带一路”战略,成立中国农科院海外农业研究中心,搭建海外农业研究、信息服务、政策咨询、人才培养“四位一体”的集成服务平台。建立重大设施和大型仪器开放共享网络服务平台,面向国内外500余家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企业等开展共享服务。完成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47个农业部重点实验室(站)建设运行评估。完成“十三五”新增农业部重点实验室申报工作,不断增强科技平台与学科发展的系统性、配套性、协同性。承担建设全国农业科技成果转移服务中心和国家种业科技成果产权交易中心,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应用。
中国农科院取得的每一点进步,离不开各位委员的无私付出和大力帮助,在此,我再次代表中国农业科学院,向各位委员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二、全面把握农业科技发展新形势新任务
我国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崭新的局面,过去吃不饱、穿不暖,我们小时候光着脚板、饿着肚子,年轻同志没有这个感觉。经过几十年发展,农产品都很丰富,由吃不饱到结构性过剩、区域性过剩,矛盾比较突出,带来的资源环境压力也很大。面对新的形势,传统的农业科研尤其是中国农科院传统的学科布局可能要做大的调整。大家比较熟悉,我院在粮棉油糖、大宗作物方面,国家投入经费很多,过去攻产量,解决吃饭问题。我们在产前、产后的布局方面很弱,作为科学研究,要调整学科、调整布局,也很难。难在过去我们已经形成的模式、体制机制,要调整很难。
中国农科院从建院的10多个研究所发展到现在34个研究所,编制1万多人。但是,研究所之间发展还不平衡,要适应新的形势,实践中面临很多困难。如麻类研究所,麻过去是国家的战略物资,现在面积很小,但是要调整这个研究所就很困难,无论从法人、机构、编制限制很多;再如,我们适应新的形势,在深圳建了一个基因组所,新建一个都市农业研究所,同时在新疆进行布局,还有的研究所想增加一些编制,重点强化某些方面的研究,这些工作经多方推动,取得一些进展,但是建机构、动编制非常困难。80年代初以来,国家进行了多次科技体制改革,现在还在进行。2002年科技体制改革中,中国农科院所属单位分成非营利研究所、拟转企所、农业事业单位和下放地方单位四类,原有相对完整的学科体系被打破了,但新的分类改革措施还没有落地。目前12个拟转企所发展面临困难,10多年来不敢进人,人才断层明显。70年代出生的科学家各所都很少,结构性问题突出。现在不能进人的研究所,再过几年又会形成新的人才断层。
面对国内外新的形势,我们要调整学科、科研布局,但真正做起来,挑战是非常巨大的。产前、产后学科,应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产业领域,正在进行调整,但需要一个过程。这几年,我们一直努力在不动体制的情况下,通过联盟等方式,推动农业科技资源共享,形成全国农业科研一盘棋的局面,取得了不少成效。但长远来看,机制是一个方面,体制还是根本。只有适应新的变化,加快体制改革和相应调整,才能不断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发挥科技对国民经济的支撑作用。
三、切实发挥好学术委员会的“参谋部”作用
农科院成立以来,历届学术委员会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希望进一步发挥好学术委员会的咨询、评审、建议作用。这次会议,有几个具体事情,希望各位委员帮助我们把脉。
第一,做好重大事项的咨询
一是学科体系调整。现行的“8大学科集群-134个学科领域-309个研究方向”三级学科体系是2012年形成的,不同于大学的学科体系。在谋划中国农科院农业科技创新工程时,我们对建院以来形成的优势、特色、新兴和交叉学科,面向国际前沿和产业需求,进行了全面梳理,形成了八大学科集群,130多个领域、300多个方向,每个方向组建一个团队,将原来1000多个课题组优化整合为332个团队,这是第一步。从2013年启动以来,差不多4年时间,现在看来这个学科体系需要做大的调整。一是形势在不断变化,二是经过几年的实践,发现交叉重复、小而全并没有很好的解决,该突出的地方没有突出,交叉重复的仍然存在。这次初步提出9大学科群、58个领域、193个方向,供大家讨论,希望各位委员帮助把关。
二是审议科学中心、卓越团队遴选方案。我们在农科院《“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布置了一批重点任务,启动了农业科学(技术)中心、卓越团队遴选评价工作,提了一个遴选方案,这个方案是不是合适,指标、标准是否合适,请各位委员帮助把关。
三是去年农科院新班子组建以后,提出了“五个坚持、四个推进、两个突破”的工作思路。“五个坚持”就是,坚持世界一流的目标,这是一个高标准,作为努力方向,在今后若干年持续努力;坚持“顶天立地”的发展战略,我们和中科院、大学还有差距,在原始创新方面基础研究方面,应该有所作为,同时作为产业部门的大的科研院所,一定要注重解决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生产中的重大关键科学问题;坚持创新工程的引领,2013年国家批准设立中国农科院科技创新工程,这是继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社科院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之后第3个国家级工程,我们要以创新工程为抓手,来推动中国农科院的全面发展和改革;第四个坚持,就是协同创新的方向,在当今的科学研究尤其是重大科学和技术问题的解决,没有联合、没有协同是解决不成的,我们在实践中、在科研任务中、在全院的工作谋划中,都要坚持协同创新的方向;第五个坚持,就是坚持攻坚克难的精神,这是我们农科院人多年来形成的精神。“四个推进”就是推进创新联盟、人才团队、科技创新、智库建设。“力争两个突破”就是,在原始创新和成果集成转化上争取有大的突破。同时,2017年我们部署了12项重点工作。希望各位委员帮我们把脉,这个思路是不是可行,还有什么好的建议,希望各位委员畅所欲言提出来,我们虚心听取,认真研究采纳各学部的意见和建议。请工作人员认真做好记录。会后,院常务会专门研究各位委员的意见。
第二,加强重大项目咨询和谋划
主要涉及到谋划以突破性成果为导向的科研选题。这不是重新布置一批项目,现有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创新工程、产业技术体系等,已经有非常好的研究基础。这次,我们围绕产业上的重大需求,比如南方重金属地区镉大米的问题、东北的黑土地问题、华北平原水的高效利用问题。就产业重大需求,能不能够在已有的基础上,加强集成联合攻关,尽快提出一个综合性的系统解决方案。就是在看到有苗头、基础的领域,集中联合攻关,短期内取得很好的成果,解决产业的问题。目前,这个方案还不成熟,请各位委员帮助把关,哪些产业重大需求,我们还没有考虑,还有那些重大需求,希望大家提出来。
另外一个任务就是严格评审院科学技术成果奖,为国家奖做准备,做前瞻性的凝练、组织,评出的奖项通过一段时间的培育,进一步申报国家奖励。另外,过去评出的项目比较多,去年改革后,现在评审的项目数量有限,奖励力度增加了,一个项目是10万元的奖金,各所还有配套,希望通过一定的引导,培育更多的国家奖励。
第三,进一步完善学术委员会工作机制
这是向管理部门提的,希望加强与各位委员的联络、服务。学术委员会秘书处设在科技局综合处,希望进一步发挥好作用。要强化院所两级学术委员会各自的主体功能,院级学术委员会要侧重于强化宏观咨询作用,重点对国家层面的农业科技发展规划制定、农业科技计划设计及其组织实施、农业产业发展与结构调整等提出意见和建议;所级学术委员会要侧重于强化专业领域咨询作用,重点对研究所以及相关学科领域发展等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
要组织开展高水平学术交流,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发展重大问题,加强学术研讨,办好年度工作会议、学术交流、专题研讨、专家讲坛等学术活动,积极打造学术交流高端平台与阵地,引领学科发展。
要完善服务与沟通制度,与各位委员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加大对学部委员的推介工作,以提高委员在国内外学术界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进一步完善学术委员会章程,明确委员职责,对未能履职的学术委员会委员实行规范管理和退出机制。
另外一个大的方面,关于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希望各位委员在研究工作或学生管理等方面,如果发现苗头性的情况,及时提出来。同时,提出好的建议,进一步规范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这个问题越来越突出,前一段时间斯普林格等出版集团集中撤稿了中国100多篇论文,说明了这里面问题的严峻性。这和现在的体制机制也有一定关系,给年轻人的压力很大,有的实验科学,要求博士生、硕士生发表SCI文章,尤其是农业科学,在大田进行,把两年的试验整理出来发表高水平文章很难的,有个别的学生就想走捷径。正确的渠道就是,在老师几十年试验的基础上,在老师的指导下,有些工作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所以,评价机制上也不能急功近利,要让大家有一个宽松的环境,但不是放羊,还要有一个合理的标准和产出。尤其对中国农科院的评价机制来说,有的是偏基础的,有的是偏应用的,有的是做支撑工作的,怎么建立一个比较好的反映本人工作业绩的评价机制,这与我们的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是直接相连的。因此,从正反两方面,一方面规范管理,另一方面要疏导,不能对学生们要求的就急功近利。在座很多是大学老师和专家,希望给我们提出一些你们单位好的做法,我们把这项工作做的更好。
各位委员,今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也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科研任务和供给侧改革科技支撑任务很重。学术委员会是我院实施现代化管理的重要学术机构,各位委员是我院发展可以依靠的宝贵财富。希望在各位委员的支持帮助下,让我们农科院发展的更快、更好。再次感谢各位委员的关心支持。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