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首页» 新闻动态» 工作动态» 科研项目

中国农科院三位青年科学家分获2014年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据201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结果,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刘斌博士、植物保护研究所刘文德博士、哈尔滨兽医研究所李呈军博士分别获得2014年度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至此,我院共有7人先后获得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为我院高层次杰出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
                      

  刘斌,1979年1月出生,2008年4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获农学博士学位。多年来围绕植物隐花色素介导的光信号转导途径开展研究,主要鉴定了首个与隐花色素CRY1在蓝光下特异发生互作的蛋白因子SPA1,阐明了蓝光信号转导的CRY1-SPA1通路;发现了大豆隐花色素GmCRY2调控叶片衰老的新功能,初步揭示了其介导光信号调控大豆叶片衰老的分子机制,以第一作者在《Plant Cell》等国际期刊发表多篇论文,受到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在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资助下,刘斌博士将在前期工作基础上,进一步鉴定大豆隐花色素的互作蛋白,获得各相关基因过量表达和功能敲除的大豆转化材料,研究大豆隐花色素及其互作蛋白在介导光信号调节叶片衰老中的功能。此项研究对了解光调叶片衰老的分子机制和创制新型大豆遗传育种材料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应用价值。

  刘文德,1980年9月出生,2008年6月毕业于福建农林大学,获农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植物与病原真菌相互作用的功能基因组学研究。近5年来,以稻瘟病为研究对象,重点围绕病菌的致病机理与水稻抗病的分子机制开展系统研究,逐步成为该领域最活跃的青年学者之一,为国内外同行所认可。以第一作者在《Annual Review of Phytopathology》、《PLoS Pathogens》、《Plant Cell》等著名刊物发表论文5篇。刘文德博士将在前期工作基础上,开展作用于水稻细胞核的稻瘟病菌效应子的鉴定及功能研究,从病原菌、寄主及二者间的互作等多个层面出发,对病原菌生物学及其效应子蛋白与寄主细胞间的作用机理进行研究,以期揭示病原菌突破寄主多层防御系统后侵染、致病的分子基础。

  李呈军,1976年9月出生,2005年7月毕业于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农学博士学位,一直从事流感病毒研究,尤其在流感病毒变异及其机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以第一作者或共同通讯作者在《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Trends in Biotechnology》、《Journal of Virology》等杂志上发表论文9篇,论文他引200多次。这些成果深化了对流感病毒的科学认知,在禽流感的风险预警和有效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李呈军博士将继续开展H7N9流感病毒感染后对人产生较高致死率的分子机制研究,探索H7N9流感病毒演化为高致病性病毒的可能性,揭示H7N9病毒抗原变异的分子基础,为H7N9流感病毒的风险评估和防控策略的制定实施提供重要依据。
  为促进创新型青年人才快速成长,资助青年科学家自主开展基础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于2012年设立了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对未满38周岁(女性未满40周岁)、具备5~10年的科研经历并取得一定科研成就、创新潜力大的青年科学家进行重点支持。为了借助这一平台推动青年科学家的成长,中国农科院科技局持续加大了项目申报组织力度,通过召开动员大会、举办技能培训班和专家咨询会等方式,对申请人在凝练科学问题和科学目标、创新科研工作思路和技术路线等方面进行重点指导,突出了青年科学家的科研特质和学术影响,已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发展规划处供稿)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