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首页» 新闻动态» 工作动态» 科技成果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农科院科技创新回顾之三

破解农业资源环境重大科技瓶颈 绿色发展的技术支撑能力不断增强

       立足我国农业资源总量大、人均少、质量不高,主要资源人均占有量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普遍偏低的基本国情、资源禀赋和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生态保育型农业模式创新,在中低产田改造、高产田稳产保育、化学肥料减施、农业用水节约、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研发了系列先进实用技术成果并在生产中大面积使用,为保障农业生态安全、促进农业的绿色化转型发展提供了有效支撑。
       一、土壤培育与改良
       率先开展华北盐碱土和南方低产水稻土改良利用研究,提出一系列农、林、水综合治理技术;对我国化肥科学施用技术进行系统研究,在不同化肥配比和施用量、施用时间、施用方式等关键技术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查明了我国主要农业土壤有机质变化规律,探明了农田土壤有机质提升的主要限制因素,创建了有机质提升的关键技术,提出了13种以增施有机肥和秸秆还田技术与限制因子消减技术为核心的具有区域独特性的有机质提升主要技术模式,大面积示范和推广应用,土壤有机质提升与增产效果显著。阐明了南方低产水稻土的质量特征与低产成因,构建了南方低产水稻土改良与地力提升技术体系,大幅度提升了低产水稻土的肥力水平、产量与综合效益。
       二、化肥农药减施增效
       牵头建立了全国化肥试验网明确了氮肥在各种土壤和作物上的普遍增产增收效果,推动氮肥品种不断丰富,明确了磷肥有效施用条件,找出了不同土壤类型缺磷诊断指标,促进了磷肥工业的发展。70代对钾肥研究取得了进展。通过田间试验,初步肯定了复合肥的增产效果。提出了土壤养分综合系统评价法、主要作物氮磷钾化肥的高产优质施用技术、含氯化肥、碳酸氢铵的合理施用技术、主要作物中量元素硫、钙、镁和微量元素锌、硼肥高效施用技术规范,在不同化肥配比和施用量、施用时间、施用方式等关键技术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形成了一套适合我国土壤条件和种植制度的土壤养分综合评价方法和平衡施肥技术,深入研究了主要作物硫和钙营养的技术理论,确定了东北和华北38种作物施钾增产效果和钾适宜用量,形成了北方地区的因土因作物高效施钾技术体系。研究了茶叶种植中主要农药在田间降解、加工消解和泡茶浸出三个阶段中与降解规律有关的理化参数和影响因素,建立了作物上采用农药的物化参数和环境参数进行多种农药残留预测的模型。
       三、节水抗旱与农业应对气候变化
       重点突破了旱作农业区降水保蓄率、利用率、水分利用效率和效益等重大关键技术难点,系统集成了与降水特点相吻合的半湿润偏旱区稳粮增效循环农林牧综合、半干旱区增粮提效防蚀林粮复合、半干旱偏旱区防蚀稳产增益农牧结合、西南季节性干旱区增产增效集雨补灌等技术体系与模式,实现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建立了全国或大区农业、森林、水资源和沿海地区受气候变化及海平面升高影响的工具性评价模型,提出了适应对策。其主要结论已写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1995年的评价报告和1997年特别报告中,为我国政府代表团进行环境外交提供了直接、有力的科技支持。
       四、农业面源污染与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首创了全国农田面源污染监测平台,揭示了我国农田面源污染底数和排放规律,为减排策略的制定、减排技术的遴选和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创建了“大型养殖场畜禽粪便沼气处理CDM工艺”, 突破了解决高浓度原料高含砂、难搅拌、冬季产气低和沼液二次污染等疑难问题的技术瓶颈,实现了大型沼气高浓度粪便、高容积产气率常年持续稳定运行,比常规工艺产气率提高50%。建立了我国第一套畜禽养殖业源产排污系数核算方法,创建了畜禽养殖场“三改两分”污水源头减量工艺,集成示范了种养结合、清洁回用和集中处理模式,社会和环境效益显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