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对我国粮食生产系统的影响机理及适应机制研究”项目中期总结会在京召开
2011年8月26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主持承担的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气候变化对我国粮食生产系统的影响机理及适应机制研究”项目中期总结会在京召开。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傅小锋处长、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张文处长以及基础研究管理中心徐洪博士等应邀出席会议并讲话。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专家组责任专家张建云院士、葛全胜研究员,项目特邀专家万宝瑞研究员、张芝利研究员、李增元研究员、王道龙研究员,项目专家组成员刘旭院士、刘巽浩教授,以及项目承担单位代表、课题负责人及学术骨干共计70余人参加了会议。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项目首席科学家唐华俊研究员主持项目中期总结会。
唐华俊研究员代表项目组,简要介绍了项目总体实施情况及四个课题前两年的主要工作进展。随后,各课题负责人对前两年预期目标的完成情况、主要的研究工作进展和后三年的研究计划等进行了详细汇报。专家组审阅了课题中期总结报告,听取了课题负责人的汇报并进行质疑,对各课题的研究进展、工作状态和研究前景等进行了综合评议。专家组一致认为:项目在首席科学家的带领下,各课题组很好地完成了前两年的研究计划,后三年的研究方案可行,预期能够完成项目的研究任务和研究目标。专家们建议,后三年项目及各课题要加强资源要素和气候变化的关系研究,特别是对粮食生产系统的影响研究,加强定量分析和结果的验证工作,加强各课题间的交流合作,利用中期调整机会,合理安排后三年的工作计划。
项目首席科学家唐华俊研究员代表项目组,感谢责任专家、特邀专家和专家组成员对本项目各课题研究工作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并针对项目后三年十分艰巨的研究任务,要求各课题学术骨干要按照项目的科学目标和专家的意见,继续完善后三年工作方案,精诚合作,深入研究,力争在后三年出色完成项目的总任务、总目标。
“气候变化对我国粮食生产系统的影响机理及适应机制研究”项目实施两年来,在项目首席科学家的统一组织协调下,各课题按照实施计划认真开展工作,顺利完成前两年的研究任务,实现了预期的阶段目标,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初步构建了研究需要的基础数据库,包括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农业观测数据库、历史和未来情景气象数据库、农业生产统计数据库、农业资源环境数据库等,基础数据库覆盖了我国五大粮食主产区,并在项目内部实现了共享;研究分析了东北区域的水分、热量资源和土壤肥力演变规律,为揭示粮食生产系统适应气候变化机制提供依据;揭示了小麦果聚糖合成酶基因6-SFT和光周期基因PRR1在我国小麦种质资源中的分布及功能;揭示了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主要种植制度北界的空间位移情况及其对粮食产量的潜在影响;建立了基于信息熵理论的作物空间格局提取技术方法,获取了2000年全国作物空间分布格局;阐明了气候变化对水稻褐飞虱、小麦白粉病和条锈病、玉米螟等病虫害生物学特性影响;完成了气候变化驱动的粮食生产系统综合模拟模型框架,并开发了原型系统。截止目前,项目已经发表和录用论文95篇,其中SCI论文20篇,EI论文15篇,中文核心论文5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