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首页» 新闻动态» 头条

中国农科院召开第七届学术委员会第二次会议

  3月29-30日,中国农科院在北京召开了第七届学术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分析中国农科院科技工作形势和任务,探讨现代科研院所建设思路和举措,推动跨越发展。来自全国有关省(市)农业科学院、高等院校、中国科学院以及本院的130余位委员出席了会议。

  会议分全体会议、学部讨论、院奖评审等三个阶段进行。全体会议上,方智远副主任委员宣布了中国农业科学院第七届学术委员会部分委员调整名单;农业部副部长、中国农科院院长、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李家洋作了题为“建设一流现代院所,支撑服务现代农业”的工作报告;王小虎秘书长做了2012年度院科学技术成果奖评审说明。分学部讨论中,委员们重点讨论了院七届二次学术委员会工作报告和《关于进一步促进重大科技成果产出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最后,分组评审了2012年度中国农业科学院科学技术成果奖,常务委员会审议了评审结果,共评审出科技成果奖23项,其中一等奖9 项。全体会议由刘旭副主任委员主持。

  李家洋在工作报告中指出,“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农业科技整体实力率先跻身世界前列的关键时期,也是我院跨越发展、建设一流现代院所的关键阶段。中央一号文件已为农业科技创新和跨越发展指明了方向,世界科技的迅猛发展助推农业科技进入了快车道,现代农业发展对农业科技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国农科院既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我们必须始终把握公益性科研机构的基本性质,不断强化基础性、公益性科学研究,强化农业科技的社会化服务,创新发展机制,激发创新活力;始终把握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瞄准世界农业科技前沿,不断强化农业基础研究、前沿技术创新、生产关键与共性技术攻关,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科技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始终把握世界一流农业科研院所的基本特征,进一步明确我院发展的重点学科领域、重点研究方向和重点研究选题,构建我院学科发展与建设体系,不断推进学科团队建设、科技平台和基地建设、创新机制和文化建设,攻克农业发展中的重大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真正发挥一流农业科研院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要按照“顶天立地”、“跨越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力争通过5到10年的努力,把我院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农业科研院所”。
  李家洋强调,为了早日实现一流农业科研院所建设目标,必须把握世界一流科研院所的基本特征,确立我们建设与发展的“参照系”,明确努力方向。纵观国际上一流的科研机构,普遍拥有居领先地位的优势学科领域、拥有知名的科学家和优秀研究团队、拥有引领学科发展和不同时期产业重大需求的科研选题、拥有装备精良和较大规模的科研设施条件、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建有符合科研特点的运行管理机制以及形成自己独特的创新理念、治学传统和学术文化等基本特征。我们要充分借鉴成功经验与成熟做法,突出我们的办所特色,体现我们的学科特点,塑造我们的治学特质,努力寻找到适合自己的一流农业科研院所建设之路。
  李家洋要求,推动中国农科院的跨越发展,必须科学谋划思路,找准工作切入点,要在以下六个方面努力开展工作:一是要把握农业科技发展方向,培植、培优和培强一批重点学科领域,实现研究所从研究任务发散型到优势学科引导型的跨越;二是要强化能力建设,策划、设计和建设一批大平台、大基地,实现科技平台和试验基地由单一化建设向体系化发展的跨越;三是要突破条件限制,引进、培养和造就一批杰出人才、创新团队,实现科技创新由领衔人才主导向学科团队主攻的跨越;四是要提高统筹能力,谋划、培育和转化一批重大成果,实现科研成果由数量增长向学术与产业贡献的跨越;五是要加大协同创新力度,搭建、推动和形成一批紧密合作联盟,实现国内合作由松散性科研协作向实质性紧密联合的跨越、国际合作由被动合作向主导合作的跨越;六是要贯穿“以人为本、以研为先”理念,构建现代农业科研院所制度与文化,实现由传统管理向现代院所制度管理的跨越。最终,努力做到“顶天立地”——“顶天”就是要瞄准国际科技前沿,攀登科技高峰,引导培育和推动形成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学术论文等,突出学术贡献;“立地”就是立足现代农业产业需求,开展自主创新,培育和推动形成一批重大实用性成果,在农业科技产业化、农业生产应用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突出对产业的实际贡献。
  与会委员一致认为,本次会议不仅对“建设世界一流科研院所”的内涵及其重要性、战略性进行了全面阐释,提高了认识,而且对院、所实现“跨越发展”的工作思路、工作任务等进行了全面分析,明确了努力方向,对推动中国农科院今后的建设与发展、强有力支撑服务现代农业等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综合处供稿)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