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首页» 新闻动态» 头条

我院与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签署科技合作协议

  2009年11月30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与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科技合作协议签字仪式在我院举行。农业部副部长高鸿宾、农垦局局长李伟国,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党委书记、局长隋凤富、副局长王有国、徐学阳,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翟虎渠、党组书记薛亮、副院长雷茂良、副书记罗炳文、党组成员、人事局局长贾连奇、科技局局长王小虎及院属有关单位的领导出席了签字仪式。会议由雷茂良主持,翟虎渠和隋凤富分别代表双方在协议上签了字。
  高鸿宾副部长在讲话时指出,中国农业科学院作为国家综合性农业科研机构,是我国农业科技战线的主力军和国家队,研究前瞻性、战略性、全局性、关键性的共性问题,创造了大量的科技成果。黑龙江省农垦经过6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已成为我国耕地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综合生产能力最强的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和粮食战略后备基地,在带动、辐射农民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粮食生产上,垦区是黑龙江省的主力军,垦区今年商品粮突破300亿斤,为此农业部还专门进行了表彰。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处在转型提升阶段,要促进增长就要调整结构,要达到2012年垦区粮食产量上350亿斤的目标,一定要加强科技合作,依靠农业科技进步。这次合作是标志性的、转折性的。双方强强联合,有利于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推动农业产业技术升级,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农业科技水平,提高黑龙江垦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农业竞争优势,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今天是合作的起点,目标就是按照胡锦涛总书记视察黑龙江时对黑龙江垦区提出的希望和要求,当好“中国现代化大农业的排头兵”。
  高鸿宾还指出,中国农科院要扩大影响,和产业衔接,提高成果转化率。合作要创造新模式、新机制。黑龙江农垦总局可以在北京建基地,中国农科院可以在黑龙江建试验农场。合作双方要尽早筹划几个项目,就一些重大问题进行研究,特别要把提升粮食生产能力作为合作的首要目标。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必须依靠科技进步,要努力提高成果转化率,不断提升生产效益。要大力提升畜牧业生产的现代化水平,畜牧业在农业产业中具有最先实现现代化的可能,节能减排要带头,要努力实现投入少、效益高、不污染环境的生产目标。工作中还要有系列突破,要带动、引领、幅射、示范更大范围的农村,全面提升合作成效。
  翟虎渠在讲话时指出,黑龙江在提供商品粮方面名列全国前茅,黑龙江垦区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国家增产1000亿斤粮食的战略任务离不开黑龙江的支持,特别是要依靠黑龙江垦区的持续发展。中国农科院以占全国8%的农业科技人员,取得了占全国26%的农业科技成果,“十五”以来获得国家科技成果奖40项,其中一等奖4项。中国农科院有责任有义务为全国服务,特别是要为黑龙江垦区的现代化大农业服务。翟虎渠要求参与此次科技合作的院属各有关单位,要把黑龙江垦区作为科研和科技服务的主战场,围绕国家粮食安全和现代化大农业的发展任务而扎实工作。通过此次全方位、大规模、更深入的农业科技合作,全面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优化和打造科技与生产相结合的新模式和新机制,促进农业科技人才培养,为黑龙江垦区进一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推动垦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隋凤富在讲话中指出,素有“北大荒”之称的黑龙江垦区,作为我国粮食生产和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国家队,历经三代北大荒人六十多年的艰苦奋斗,在当年的亘古荒原建起了一个拥有4000万亩耕地、166万人口、523亿资产、一二三产业综合经营、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四个文明共同进步的特大型国有农场群,被国家誉为抓得住、调得动、能应对突发事件的“中华大粮仓”。黑龙江省农垦总局与中国农科院合作是加快实施国家战略、重视解决“三农”问题的务实之举,标志着开启了强强联合的新航程,必将对加快垦区现代化大农业建设、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李伟国指出,双方全面的科技合作对全国科技兴农工作、推进现代化大农业有重大意义,要重视组织协调、夯实基础,推进机制创新,务求取得实效。
  据悉,此次双方农业科技合作,将重点在粮食作物、畜禽育种和健康养殖、农业机械化、农产品精深加工等方面加强自主创新,并以科技园区、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基地和科技入户工程等为载体,把水稻、大豆、玉米、马铃薯等作物新品种及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等配套高产栽培技术进行集成推广示范,发挥垦区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双方还将合作共建三个平台一个基地,即科技创新平台、科技成果展示平台、宏观研究平台和人才培养基地。



















TOP